石门之战次年(前 ),秦军又一次大举出击,目标是黄河西岸
石门之战次年(前363),秦军又一次大举出击,目标是黄河西岸军事重镇少梁城,意在拔除魏国设在河西的战略据点。在上一年战争中伤亡惨重的魏国再次向赵国求援,颇有义气的赵成侯又一次派人马渡过黄河,协助魏军挫败了秦国夺取少梁城的阴谋。
只是魏惠王与以前的晋国君主一样,着实缺少感恩之心。他非但没有报答赵国的救命之恩,反倒恩将仇报,悍然发动对赵、韩的进攻,在浍水之战中大败赵、韩联军,并占领赵国的皮牢城。
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。
像魏惠王这样不讲道义的人,终究恶有恶报。
公元前362年,秦献公再攻少梁城,这回赵国人再也不施援手了。秦国庶长国大破魏军,俘虏其统帅公孙痤,夺取繁庞城。这座城池是当年魏文侯从秦国人手中夺取的,现在又回到秦国人手中。秦国在与魏国的河西争夺战中,已经占据了上风。
面对咄咄逼人的秦国,魏国已经没有优势可言了。魏惠王作出两个重大决定:第一,在河西修筑长城;第二,将首都从安邑(今山西夏县西北)东迁大梁(今河南开封)。
这两大决定,实际上是对秦战略的重大调整。
修筑长城,很明显是防御手段而非进攻手段。对比魏文侯、魏武侯,魏惠王的战略思想严重倒退。当年吴起便强调“在德不在险”,高山大川尚且不能凭恃,何况是长城呢?打仗要靠民心士气,民心士气要靠政府的“德”来维系。魏惠王非但不能团结兄弟般的国家,反而恩将仇报,好战成性,哪来的“德”呢?从此,魏国便陷入被动挨打之中,绝少主动出击。
迁都在古代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一件大事,也可窥视政府的战略方向。秦献公迁都栎阳,靠近前线,以表明收复河西的决心。魏惠王迁都到大梁,表明魏国的战略重心转向中原,西线对秦国的防御力量也就相应削减。从以后的历史看,这一决策是相当致命的。
正当秦国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时,在位二十三年的秦献公去世了。
他是秦国得以复兴的关键人物,他的改革虽然没有后来商鞅变法那么全面深刻,却也有许多制度是开拓性的,其中又以废除殉葬制最为重要。他抓住三晋战争的良机,在石门之战中一举歼灭六万魏军,武功之显赫,即便秦穆公亦有所不逮。不过,他对秦国最大的贡献,大概是选对了接班人,继位者便是一代明君秦孝公。
秦孝公即位时,战国七雄的格局已明朗化。
经历了几百年的兼并战争,大鱼吃小鱼,小鱼吃虾米,在中国版图上,形成七个大国对峙局面。这七个大国分别是:秦国、魏国、韩国、赵国、齐国、楚国、燕国,号称“七雄”。除此之外,还有两个中等国家:宋国与中山国,其余的都是小诸侯,主要集中在淮河、泗水之间。
在七雄中,秦国是最被瞧不起的。
春秋战国时代,华夏文明高度发展,诸子百家兴起,儒、道、墨、法诸家粉墨登场,文化群星闪耀。可是这些与秦国一点都不沾边,有哪个文化大师出自秦国呢?一个都没有。在这场影响至深、至远的文化革命中,秦国一点贡献也没有。自殽山之战后,秦国进入中原的道路被晋国阻断,也失去与中原诸侯会盟的机会,在国内政治舞台上毫无影响力。在中原诸侯眼中,秦国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夷狄,四肢强壮,头脑简单,岂能不被蔑视?
- 供应链管理师的就业前景如何?[图]
- 城市经理的岗位职责是什么[图]
- 茶师是什么[图]
- 常见三大跳槽原因,你中了哪一条?[图]
- 中级统计师考试报考条件[图]
- 「职场新人」职场中请舍弃这些学生思维[图]
- 较厉害的面试技巧都有哪些?[图]
- 让人感动想哭的经典句子[图]
- 排卵后最快15天知道怀孕[图]
- 频繁使用手机可能有损男性生育能力[图]